芥川龙之介作品读后随笔集(三)

·芥川龙之介 ·短篇小说

九、戏作三昧
"三昧"之意乃佛家术语,即"精要"、"要义"。此处"戏作"不是指戏曲,实乃小说写作。本文主人公曲亭马琴(原名泷泽马琴)是江户时代的真实人物,芥川不仅写他,更是通过写他来传达芥川以及类似芥川这样的人对现实与现状的苦闷之情。本文有非常多的心理刻画描写,也表达了像马琴这样有学识和文化功底的作家对现实和人物的复杂情感。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尤其是马琴这样的文人,对于读者的评价更是五味杂陈。首先,他对于友好的读者是欢迎的,但当读者所谈及的推崇的一些他所不在意的不喜欢的文学形式和手法时又充满了鄙夷和不满,这在与平吉的对话中有所体现。按理说,写诗写词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写小说写戏曲也是一种,本没有高低之分。可是部分情况却是这样: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听古典乐看不起听流行乐的,搞严肃文学瞧不起通俗文学的。这种现状在少部分人中当然存在,确实是挺可笑的。当自己没有深入的领域被别人质疑时,马琴的回应总结来说是:“不是我不会,只是我不想。”这是一种自负,也带着自我安慰。我的观点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人们所无法掌握的,只是时间问题。我认可马琴的这种想法,但不认可马琴表现这种想法的回应方式。人的精力和兴趣是有限的,这本不是可悲的事,可悲的是没有精力涉及却困窘于不愿承认且傲睨自若的这种现实急躁情绪。文中写到,若一方怀着优越感,就不会对另一方产生憎恶之情,甚至还会还以轻蔑。马琴显然是看不起诋毁他的那个人,但他会感到害怕。创作者对于受众的评价是容易被其左右的,这对于自尊心很强的人或初创者尤其如此。马琴是要自尊的,因此多多少少会感到不满。但是这种不满很快便消散,这也是上了年纪有了一肚子墨水的人习以为常的事。本短篇小说贯穿探讨的是现实与文学艺术的冲突,以及作者如何去抉择的问题。有的作家以金钱为目的去特意迎合当下读者和出品方,如文中的春水。当然,马琴不是,当市兵卫多番要求他提高写稿速度时,他是克制怒火拒绝的。因为这样写不出好的作品,而且也鄙视这种挣快钱的作家,这并不是作家。急于时限流于形式的作品太多,两百年前马琴所处的时代是,现在更是。我痛恨这样的现状,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浮夸低俗是存在的,可怕的是喜欢这种风格的受众变多。好在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在不断呈现,受众的品味性和文学素养也在提高。坚持自我的创作,不妥协于物质的利益诱惑,抒发自发性的灵感不偏不倚不带杂质牵扯,这确实很难但不是不可以实现,芥川先生便是,马琴先生便是。文末,提笔如激流般挥洒着的不记任何褒贬、不带任何利害得失的纯粹的文字在马琴手下流淌出来,这令人喜悦,即使最后家中亲人的对于老头子写作“这人没办法,又拿不了多少钱”的看法充满无奈与讽刺,但这又怎么样呢?至少有类似马琴先生这样的作家像金石一样一直璀璨发光,闪烁着作家真实的灵魂,这便足以。戏作三昧的要义,就是戏作一开始时纯粹的初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一开始就闪烁着光,即使是块微小的石子,最终都能照亮残缺的一角,折射出更大的光芒。
十、阿律和孩子们
新思潮派不仅结合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客观、白桦派人道主义的“善”以及唯美感伤文学手笔,还在艺术创作中更注重现实刻画,这便是芥川文学兼具古雅与细腻特点的原因。《阿律和孩子们》是我目前看过描绘普通家庭生活模样最接近的一部作品。以极其平淡的文字勾勒出一个重组家庭各成员的内心活动。贤造与阿律是对再婚夫妻,阿律与前夫的儿子慎太郎跟着阿律生活,贤造与前妻的女儿阿娟与贤造生活,夫妻还再生了一个小儿子洋一。各孩子对父母、孩子间互相的态度都十分微妙与不同。阿律的病危所呈现的家庭模式,简单而又熟悉,我们无法拒绝也不会跳跃出去,如同喝粥一般融入进了血液中。当家属们发觉阿律动静变小却以为是疼痛减轻时,这就像寂静的夜空闪出一道扼住咽喉的无声的雷,多么的突如其来且难以忍受啊!当慎太郎跑过去抱住母亲时母亲咽出的那最后一口气,就似一盏烛火刹那间停灭。我合上了书,静悄悄的如同书中结尾呈现的毫无动静的模样,我想:我们都经历过或终将经历。
十一、某傻子的一生
芥川龙之介之最后遗稿,像哀伤的诗一般一连串的呈现他那短暂的一生。就好似在迅速拨动翻看着由他本人绘画的连环画。芥川对人生的看法大抵是(致黑石定一君):连流传于世的大人物也得掩盖他们那满面荆棘的脸,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只带来了平庸的普通人呢。学游泳一百次尚且不能自如,重来的人生就可以完美无缺吗。划开人生让自己沾满黏稠的泥土是愚蠢的,熄灭这段路途又是危险。我在想,用电影镜头拍摄下《某傻子的一生》又会是如何呢?可是较短时长的电影能揽尽文字所记录的历程吗,思想的光芒更别提了。哎,这就是人生,人生哪有一拍即合且永远完美的事呢。

来自:读后感
更新于2022-03-30 13:26:45 发表于2022-03-30 13:26:45


发表您的评论





公元2024年甲辰龍年,平安健康、龍行天下!